12月2日下午,初冬时节,暖阳高照,张君仁教授在六艺楼报告厅为线上线下的6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饕餮。张君仁教授是15vip太阳集团官网经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音乐学与舞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此次的学术讲座题目为“‘Sound 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该题目是张君仁教授在西北传统音乐领域数十年耕耘的积累与思考之所得,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常适用的旋律分析方法以及区域传统音乐关联性研究的崭新范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与极高的学术价值。
讲座的具体内容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工具“声群”的介绍。旋律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与目的必须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分析手段。张君仁教授分析了撒姆尔·拜雅的“生物分类法”、查尔斯·西格的“基因分析法”、赵如兰的“文化本位分析法”、张伯瑜的“模式分析法”等几种在音乐人类学领域常见的旋律分析方法之后,引出了英国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的 “Sound Group”(声群)这一概念。声群是由共享音乐语言、音乐观念和运用 (方式) 的族群构成, 也可以为选择特定曲目、风格及相应音乐价值观的跨民族实体。布莱金的“声群”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概念, 音乐语言、音乐观念、音乐价值观、 音乐运用方式、 特定曲目、特定风格、地域、社会阶层、社会性别、个体音乐习惯等内容均可涵盖。一种特征鲜明的“声群”即可是所有这些方面的联结,也可是部分方面的联结。
第二部分是“声群”在分析实践中的运用。对“声群”介绍清楚之后,张君仁教授用“声群”这一工具对丝绸之路沿线从新疆到陕西的各种传统曲调中的“秦声声群”进行了分析。通过大量的曲调分析后,张君仁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声群”具有广泛性与层级性。“秦声声群”中的“苦音声群”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跨区域、跨体裁的广泛流布性特点,呈现出以陕西为中心并不断向西部延伸的状态,成为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汉族音乐的重要标识;“花儿声群”则表现为复杂的层级性特征,张君仁教授以“洮岷型花儿”与“河州型花儿”两个一级“声群”为例对这种层级性进行了阐释。一级“声群”“洮岷型花儿”之下包括“南路二郎山花儿”“北路莲花山花儿”两个二级声群;一级声群“河州型花儿”之下包括“2-5-6系统”和“6-2-3系统”两个二级“声群”,这两个二级“声群”之下又有共同的三级“声群”——“单一曲令系统。
第三部分是结论归纳。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分析后,张君仁教授将西北地区传统音乐“声群”的特点总结为:“声群”存在层级性、“声群”可以跨体裁存在、“声群”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声群”的出现不受调式制约、“声群”可以跨民族存在。
该题目是以丝绸之路沿线的传统音乐旋律分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声群”这一工具的科学运用,厘清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传统音乐曲调的分布与流变规律。该题目极具学术价值,也富有挑战性。张君仁教授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复杂内容表述的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尤其是在具体分析环节,张君仁教授对各类曲调代表作品信手拈来、风格地道的范唱让人倍感折服,对青年学者的治学蕲向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向和引领。对研究对象的演唱实践、听觉经验的积累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研究方法。